~ MamakTalk ~: 搭話的藝術:八種會讓人尷尬的搭話情境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搭話的藝術:八種會讓人尷尬的搭話情境



聊天是一門藝術,如何在初次的閒聊中,取得對方的好感,甚至有進一步的業務往來,都可以從這系列的文章中學到更多⋯⋯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可以找到攀談的最佳時機,另一種人則否。

就算你停止閒聊,並且準備好要充實對話,但如果你找不到搭話的最佳時機,前面的功夫也很有可能付之東流。

下面就是你應該避免向對方搭話的八種時機:


圖片|PIXTA

1. 對方正好用叉子或湯匙拿起食物時。

2. 對方正要把食物放進口中時。

3. 對方正在咀嚼時。

4. 對方正用吸管吸入飲品時。

5. 對方接起手機說「喂」的時候。

6. 對方正在使用電腦,不斷傳來打字聲時。

7. 對方正在咳嗽時。

8. 對方正在和其他人交談,正聊得高興時。

某次我正在餐廳吃午餐,當我把食物大口放進嘴裡後,店員立刻就問我:「請問什麼時候幫您上甜點呢?」

我實在很想跟他說:「在問問題之前,先看一下狀況好嗎!」但當時我正在咀嚼食物,因此做了一個「請等一下」的手勢。

這位店員絲毫沒有抱歉的樣子,就一直站在原地等待我回答。記得我當時為此還滿惱火的。

接著這位店員,第二次也是在同樣的時間點向我搭話,因此我就用最快的速度把口中食物吞下去之後,告訴那位店員:

「不好意思,你可不可以不要在別人嘴巴裡面有食物的時候問問題?這種時候人家沒辦法說話吧?」這時店員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並向我道歉。

令我驚訝的是,他竟然連這種最基本的禮貌都不知道,而且因為這樣,讓我在用餐時感受到不必要的壓力,真是讓人難以忍受。

如果你完全不考慮對方的狀況,自己想講話就講話,那麼對方認為你不體貼、不機靈、不會察言觀色,也無可厚非。

這種人缺乏上述三種要素,我把「不會」以「N」來代替,把這種人稱作「3N 的人」。

在顧客正在交談中突然插話的店員,就屬於 3N 的人。

當然,站在店員的立場,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服務,如果要一一觀察顧客對話的時間點,那麼根本無法工作。但越是這種時候,很會尋找搭話時機的店員,就會採取以下行動:

首先,為了要製造出能和顧客說話的時間,他會在開口之前先拉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並等待時機。

具體方法,就是單腳向前踏出一步,身體向前傾,進入對方的視線範圍。

接著要用視線和全身釋放出「我想要和您說話,現在正在等待您適合的時機」的訊號,再以沉穩的表情看向對方,等待與對方四目相交。

這麼一來,顧客就會注意到店員的存在,並告訴店員可以說話的時機。

任誰都不想在談重大生意時、在約會中被他人打擾。而你卻只顧著自己的工作或狀況,大聲的說:

「讓您久等了!為您上今日濃湯,今日是法式牛蒡濃湯,裡面使用的牛蒡,是跟我們餐廳直接簽約的農場⋯⋯。」這樣勢必會讓聽話者感到不愉悅。

(你會喜歡:

其實很多時候,有許多人找不到與對方搭話的時機。

在這裡我要重新強調,所謂搭話的時機,必須是對方認為現在可以跟你說話的時機。

就算你要問對方:「不好意思打擾一下。」為了不要驚動對方,所以在開口之前,就要先採取前面介紹的「進入對方視線範圍」。

前幾天,我走在路上。一位走在我後面的男性,撿到了我掉落的鑰匙圈,他說:「不好意思,妳的東西掉了喔!」並把東西遞還給我。

他向我搭話的時候,其實加快了腳步,走到我面前,等彼此都確認了眼神之後,他才開口向我說話。

我相信是因為他不想嚇到我的緣故。如果我完全沒意識到他的存在,而他就在我背後很近的距離跟我說話,我相信我會很緊張。

在開口之前,讓對方感覺到你的存在,並且用視線示意,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如果對方正在氣頭上,而你又想要說話時,也請先在對方說完話之前,認真的聽對方要說什麼,等待適當的時機(比較細節的時機,就是等對方的呼吸逐漸緩和、正好吐完氣的時候)。

為了找到正確的說話時機,就要好好觀察對方每一個瞬間所說的話和動作,並算好「現在就是機會」。

搭話的時機給對方的印象,和你所說的內容有著一樣的分量。如果掌握好說話時機,我相信你之後的談話,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對話不僅僅仰賴使用的詞彙,也必須從身體到氣氛去表現。請試著找出在開口前你所能下的功夫,並且好好實踐看看吧。

(推薦閱讀:

本文摘自吉原珠央的《不說「我」,別人才聽你的:不聊天氣、不聊自己、隨身帶三種道具,當場提升工作評價和人際關係的聊天技術》。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說「我」,別人才聽你的:不聊天氣、不聊自己、隨身帶三種道具,當場提升工作評價和人際關係的聊天技術》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

You might also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