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makTalk ~: 拼命也要讓孩子當第一名!新加坡的養成公式,真的是台灣要的嗎?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拼命也要讓孩子當第一名!新加坡的養成公式,真的是台灣要的嗎?



細探新加坡「第一名養成計畫」下的高壓教育以及其背後的社會價值觀,當台灣教育走至多元開放階段,該如何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方針,支持孩子向下個世代邁進?

這一趟新加坡採訪,於我而言,就像是拿著熱騰騰的成績單,鼓起所有勇氣,走向班上那總是考第一名的同學,勇敢開口問:你是怎麼讀書的?你是怎麼準備考試的?


親子天下記者於市中心採訪攝影,擷取最具代表性的新加坡畫面,同時體驗新加坡熱帶氣候跟午後雷陣雨。李京諭攝

這一趟到新加坡採訪,從行前到落地,我們一行四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有三: 

「為什麼要來看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不是也很多考試和補習嗎?」

「台灣沒有比較好嗎?」

不僅是台灣人這麼問,新加坡當地的校長、老師也都好奇,我們為何來新加坡取經?

先回答大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來看新加坡教育?」

我們在去年年底,看到國際教育重量級兩大評比: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和 TMI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新加坡全部拿下了全球第一。

或許大家會很好奇,我們為何追尋國際評比 PISA 和 TMISS,一路追至新加坡?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這兩項國際評比,不僅測中學生的學力,其實也在測我們 10 年後的國力。」

而談論教育,不該自外於世界,也不能自外於世界。看著新加坡,再看看台灣的名次後,我們決定探究這中間的差距。

親眼目睹「第一名的養成計畫」後,我要這樣的「第一名」嗎?

這一趟於我而言,就像是拿著熱騰騰的成績單,鼓起所有勇氣,走向班上那總是考第一名的同學,勇敢開口問:你是怎麼讀書的?你是怎麼準備考試的?

實地跟著第一名同學展開他的讀書計畫,找到了第二個問題的解答:「新加坡不是也很多考試和補習嗎?」是的,他們有很多的考試和補習,甚至跟台灣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再細看他們評量的題目、老師在課堂裡的教學,便能理解,除了「量」的比較,我們也應在乎考試的「質」,台灣的考試是不是像新加坡一樣,提供給孩子推理、思考的空間?還是一貫的填鴨、背誦?(推薦閱讀:被學分跟規則綁死的台灣學生:教育環境裡的四個毒素

然而,在 8 天的採訪裡,我們也看見新加坡小學生的日常:新加坡小學生一早就摸黑上學、抓緊通勤空檔在車上看書、中午匆忙在車上吃便當、即便早早放學,還是要趕通告似地去補習跟練才藝,晚上回到家裡要寫作業、寫評量、練鋼琴⋯⋯


圖片|來源

親眼目睹「第一名的養成計畫」後,總不禁會想:當第一名的代價真大!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教育方向嗎?

報導刊出後,沉澱了近一個月,我重新翻看三月底到新加坡採訪的各式筆記,也收集著網路社群上各方讀者的回應,我終於理清了我一直沒辦法回答的第三個問題。

「台灣沒有比較好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其實我們應該問的是:什麼才是「好」?

新加坡是一個對於成功極有共識的國家,對於教育研究投入之多,同時也對教育極盡控管,無論是學生、老師、政策或教學成效。大多數新加坡人心中,都認可一條絕對成功的黃金公式:小學三年級入選天才班、成為奧林匹亞競賽選手、考上國立大學、領新加坡總統獎學金出國深造⋯⋯,整個社會也接受這樣的價值觀。(推薦閱讀: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在台灣,我們已走過單一價值、單一成功的時代。我們有幸擁有百花齊放的實驗教育,提供不同孩子不同的教育,我們也正學習著創造多元的人和多元的社會。但未來 20 年,哪裡是我們要去的方向?我們現在給孩子的教育,足以讓他們支撐起下一個世代嗎?

這次的跨國採訪,原先追逐 PISA、TMISS,想要搬回一整個「國力指南針」;現在,已不是一味複製他國的成功,而是一次停下腳步、「校正指南針」的機會。我們也想問問台灣的老師、家長、學生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做什麼改變,才能一同走到要去的地方?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新加坡採訪後記:台灣很好,為什麼來看新加坡?

打造機器人搶不走的競爭力:STEAM新素養 

雲錦中學:養成各行業職人,13歲就開始 

新加坡教育系列:終生學習的動力,技職學生怎麼說

新加坡教育系列:小小軟體工程師,用科技玩數學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

You might also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