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讀書,卻都效果不佳呢?也許父母們漏了幾個關鍵要素,只要突破盲點,坦誠相對,親子關係一定能改善。
Q:念高中的兒子不用功,抱著「有哪間大學願意收我就去讀」的頹廢心態,成天在家睡懶覺。大學生活是結識優秀同儕與師長,開闊視野的大好機會,但是兒子毫無理想抱負,只想混文憑,簡直是在浪費生命。難道我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虛度光陰嗎?
「不想要孩子將來吃苦受罪,所以希望他現在努力用功讀書,考上好學校。偏偏我家孩子完全不懂父母的苦心,根本不肯用功。我該怎麼辦?」
天下父母心,總是為孩子的將來擔憂,忍不住碎碎唸、乾著急,但我想要對這些憂心忡忡的父母說實話。孩子如果對讀書意興闌珊,你硬要他用功,也撐不了多久。但只要給孩子一個「值得用功」的說法,讓他們心服口服,孩子就會自動自發。
「喜歡」,就是種動力
沉迷線上遊戲的孩子,讀起遊戲攻略自然廢寢忘食;聽崇拜的西洋歌手唱歌,百聽不厭,歌詞自然也是背得滾瓜爛熟。因為喜歡,所以全神貫注,把遊戲攻略、英語歌詞全都烙印在腦袋裡。由此可知,孩子一旦對某事物產生興趣,自然就會「努力用功」。
當然,為了達成某個目標,多少需要付出忍耐與犧牲,短期來看,確實是「有效的用功形式」。
然而,伴隨這些忍耐與犧牲的用功,如果稍有差池,就可能淪為「燃燒殆盡症候群」(burned-out syndrome)。
我認為,孩子需要的用功,應該是——「沒有任何人逼迫,但我就是忍不住要做。」
「因為太有趣了,所以欲罷不能。」
樂在其中的結果,就是自己又比以前進步了。我相信這才是「真正的用功」。
你是否發覺,「真正的用功」其實和談戀愛一樣。「因為對方長得高大挺拔」、「因為對方很體貼」之類的理由,十之八九都是事後穿鑿附會,「驀然回首,才發覺自己已經深陷在愛情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這才是戀愛嘛!
所以,真正的用功,就和戀愛一樣,「突然發覺自己已經陷入其中」,絕對不是出自誰的逼迫,或是基於不得不的壓力勉強為之。
圖片|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愛閱讀的父母,才會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榜樣)長大的。大人自己得過且過,完全不進修也不學習,敏感的孩子把父母懶散安逸的態度全看在眼裡,他們會認為:
「何必用功呢,不讀書不也過得很悠哉嘛!」
所以我想請問恨鐵不成鋼的父母:「你至今仍樂在學習,不偷懶怠惰嗎?」
父母想要孩子用功,自己得先展現「樂學」的態度。無論是學做菜、上健身房、研讀養生保健資訊,請讓自己每天都過著樂在學習的日子。
父母沒能讓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勤於學習的模範,還總是扮演得過且過的角色,這樣的父母督促孩子要用功,實在毫無說服力,孩子充耳不聞也不足為奇。
這好比愛吃甜食零嘴,吃成身材臃腫的大胖子,卻還勸告別人:「你要瘦一點才好看喔!」一樣。相信對方聽了他的勸告一定會感到不痛快,只差沒反唇相譏:「這句話你還是說給自己聽吧!」不是嗎?
想要孩子用功,大人得先讓孩子見到你「樂在學習的態度」。這是我給的第一個建議。
(同場加映:「不喜歡的事,卻要重複好多遍」讓孩子「快樂學習」是有可能的嗎?)
學生時代最應該培養專注力
第二個建議是:「讓孩子對於用功讀書的理由心服口服。」
你為何要孩子用功讀書呢? 說了半天,如果答案只是「考上好學校,可以讓為人父母的我感到安心。」那麼你是說服不了孩子,讓他發自心底認同。
多數人認為「上學讀書=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考進好大學,是找到好工作的通行證。」
「找到好工作,就會有好收入。」
這些理由乍聽之下像是:「要你用功全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認真點!」
但卻隱約可以感受到父母想求得自己安心的心態,也就是說,這其實是出於父母的自我心理意識作祟。
「贏得社會一席之地的條件=幸福」的等式,未必總是成立。
那麼,人究竟為什麼要讀書?
很多人出了社會以後才悔不當初,感嘆自己在學生時代為何不用功一點。
然而,當你懊悔早知道就多讀點書的時候,你是為了「當初真該學好更多數學公式」、「當初真該把歷史年號牢牢背起來」,後悔沒有學好課本內容嗎?
恐怕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這樣。不過臨時必須用英語對話的時候,後悔當初沒把英語學好,這種情況當然也是有的。
好啦,那大家究竟是為什麼後悔沒有多讀點書呢?答案揭曉,大家後悔的其實是沒有養成「專注的學習態度」!
(你會喜歡:「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你相信什麼,就能成為什麼)
讀書是為了養成「自律」和「自立」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從學生時代就養成專注的學習態度,他的自律能力會更優於同儕,日後長大成人,就容易達到自己期待的結果。
有自律能力的人,面對目標時,更能展現高度的專注力,不屈服於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勇於走出自己的路。
也就是說,當你問他「為何要讀書?」他可以篤定地告訴你說,他對自己的人生有想法,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了達成目標,所以必須做好一些的心理準備與充實內涵。
電影《男人真命苦》(男はつらいよ)當中,有一幕是男主角寅太郎的外甥滿男,詮釋「用功讀書的意義」。他說:
「人生在世數十載,不免遭遇波折。當面臨難關的時候,我們這種沒讀多少書的人便六神無主,只會憑一時的衝動行事,就像擲骰子看點數碰運氣一樣,盲目亂闖。但讀書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懂得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衡量利弊得失,理出頭緒。所以大家都想要上大學,不是這樣嗎?」
如果懂得自己思考該如何付諸行動,無論置身任何境地,都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為人生掌舵。
想要「用雙腳走出自己的人生」,「自立」與「自律」兩大素質不可或缺,而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養成這兩大素質。讀書的意義如此重大,怎能不讓孩子們理解呢!
不但如此,讀書和學習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極大的實用性,讓人「懂得如何享受自得其樂」、「把人生變好玩」。
比方說,出門旅遊,參觀歷史遺跡、寺廟佛剎、古城、藝術品時,雖然不懂得任何歷史淵源,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可是你如果具備歷史背景知識,那看法和感受必然會更加深刻,也就多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樂趣。
孩子看到父母樂學的態度,也會深受啟發,感受到「原來只要獲得新知,就可以感受到純粹的求知之樂」,我認為這會給予孩子深遠的正面影響。
讀書=「練習專注力」的自我鍛鍊運動。
本文摘自楠戶太臣的《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