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只做我喜歡做的事,我喜歡做能讓公司成功的事。
我去高中或大學演講時,老師與同學們常會問:「現在的業界喜歡怎樣特質的人才?」這個問題幾乎快被問到爛了,但問題的結構就好像:「怎樣性格的男生或女生,才是最好的交往或結婚對象?」,無解。
圖片|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on Unsplash
可能有些人會說,怎麼會無解?像是體貼、愛家,善良等,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真的會有這樣一個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好、最完美的對象嗎?我不認為。
找工作,就像男女交往一樣,是一個「雙選」的過程,而這個雙向的過程中,在選擇後還要維持關係。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所謂「業界」喜歡怎樣的人才,自然也沒有標準的答案。
就好像每個人喜歡的人不同一樣,就算只看外貌,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追求「標準答案」這種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其實本身就是關注錯事物的面相了。為什麼沒有標準答案呢?
因為世上有幾萬種行業及工作,每一個職位所需要的技能、人格特質等都不盡相同,在這個產業或崗位上被認為很棒的特質,在另一個崗位上卻可能是劣勢。
就拿我本身的專業——人力資源來說,可以大致分為招募、訓練、行政與員工關係。這些工作所需要的特質都差異很大,招募跟訓練需要經常與人接觸,活潑外向、善於溝通是一個很重要且能加分的特點;然而,像行政這種精細、不能出差錯的工作,需要的便是能專注且完全不同特質的人,畢竟薪資算錯、發錯,對公司來說是嚴重的過失。
光是人力資源,不同功能就需要不同特質的人才,何況是把範圍擴大到「產、銷、人、發、財」不同部門的每個崗位上呢?會有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什麼條件是最好的嗎?我想應該是沒有。所以你要知道,
企業從來不找「最優秀的人才」,而是找對於職位來說「最適合的人才」。
甚至,所謂最優秀的人才,也可以說不存在,因為根據不同的維度跟層次,很難全面性的評價。例如,創新型人才跟運維型人才,很難分辨誰優、誰劣,公司的確需要有人去做開創的事物,但也需要有人做一些營運的庶務,端看職位的需求。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你要招募一位「行政助理」,負責的是公司日常的行政事務,結果來應徵的是二十五歲的頂尖學霸哈佛博士,收到履歷的你敢找他來面試嗎?就算他具備的各種技能、條件背景都超越其他人,我也不敢,正是因為他太過優秀,讓我不會找他來面試「行政助理」這個職缺。因為偏離需求太多,反而怕留不住。這樣看來,對於找工作,你必須要有一個認知,就是沒有最優秀的人才,只有最適合的人才。
(推薦閱讀:找理想工作,就像找對的人:別人的理想型,不見得適合你)
切勿亂槍打鳥,最適合勝過最優秀
所以目標應該是讓自己成為最適合的人選,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當最優秀的。
什麼是最適合的人選?如何了解該職位需要怎樣的人?很簡單,去看看職務說明,一般在召募時都會清楚提到需要的技能、背景及專業能力。
即便是距離畢業還有段時日的大學生,也應該打開人力銀行看職缺,因為你必須先知道自己喜歡怎樣的工作,想要從事什麼產業,以及對於這個職位來說,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是最適合的人選,然後運用大學期間充實自己成為符合的人才。
如果你看到一個職缺,是派駐海外的業務,上面寫著需要多益八百分以上,能商務溝通、若有當地語言的溝通能力更好,那就可以成為你大學時期的具體目標,即鍛練好英文能力及學習第二外語。此外,很多工作雖然提到需要兩到三年的工作經驗,但並不代表應屆畢業生不能投遞,誰說大學剛畢業就沒有工作經驗?
假設是一個要求有公關活動辦理經驗的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職缺,如果你在大學時辦過藝術季、系週展等,那也是一個活動經歷,這段經歷就能成為佐證。或者是有個業務職位,需要一年以上相關經驗,如果你曾經在大學辦活動時,擔任過拉贊助的角色,以前學長姊只達到一、二萬,而你卻拉到了過往的兩、三倍,這不算是優秀的業務能力嗎?
因此,我們要逐步定位自己,摸索尋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然後「以終為始」,反過來讓自己符合條件,成為最適合的人選。而這也必須有另一個認知,就是每個職缺需要的人才類型不同,千萬不要像亂槍打鳥一樣,任何類型的職缺都投遞,這樣反而會讓招募專員覺得你並不了解自己的定位,只是急於找到一個可以領薪水的工作。
(你會喜歡:找工作別再靠感覺!三個實用方法,大幅提升你找到適合工作的機率)
本文摘自何則文的《成就未來的你》。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