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makTalk ~: 性別快訊|「反正同志不敢聲張」俄羅斯犯罪集團,鎖定同性戀下手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性別快訊|「反正同志不敢聲張」俄羅斯犯罪集團,鎖定同性戀下手



針對同志族群的犯罪行為,愈發猖狂。在俄羅斯,「 Gay Hunters (同志獵人)」犯罪集團,利用同性戀交友網站,假裝要找人約會,其實是為了騙同志現身,再向他們勒索金錢,否則就污衊他們是戀童癖。為什麼針對同志族群?因為,同志在俄羅斯的處境相當艱難,往往不敢發聲。

根據《獨立報》 (The Independent) 報導,上個月,俄羅斯有多起犯罪集團針對同性戀族群所犯下的罪行。

犯罪集團在同志的約會社群軟體或網站上,引誘不知情的受害者。他們將受害者帶到公寓,現場有其他集團成員埋伏。他們會拍下受害者赴約的景況與模樣,作為威脅籌碼,向其勒索錢財。通常,受害者會為了維持生活平靜而付錢,他們如果反抗,可能會遭受殘酷的對待。

真實經驗:以為是約會,其實是犯罪

身為受害者的 Sergei ,向《獨立報》分享他的真實故事。

38 歲 的 Sergei 表示,他和犯罪集團派出的「誘餌」 C ,相約在莫斯科 (Moscow) 位於東南郊區的 Shabolovka 見面,當時,他隱約感覺到這次約會有點不對勁,但也並未多想。直到,他和 C 進入公寓後,突然有兩名男子從窗簾後方走出來,他才驚覺大事不妙。

這些犯罪集團的男子們,和 Sergei 說,他的約會對象 C ,其實是未成年少年——儘管 C 的個人資料和外表都顯現他已超過 20歲。他們向 Sergei 勒索 20000 盧布(約新台幣 10000 元);否則,將污衊他是戀童癖,並公諸於世。

幸虧,Sergei 還算「幸運」,他擁有 20 年的軍人生涯,讓他不至於在當下處於劣勢。一小時後,他說服犯罪集團到外頭去,這樣他才能從自動提款機領錢並交付。後來, Sergei 趁勢逃跑了。

看準他們「不敢聲張」,鎖定同志族群為犯罪目標

俄羅斯對於同志身份的不友善,其實間接促成這樣的犯罪。同性戀族群,通常都會在遭到劫持後,保持沈默;因此,在首都活躍的犯罪集團,認為同性戀族群是很適合的犯罪目標,能讓他們輕易達成犯罪目的。

犯罪集團的操作流程與手法,幾乎是如法炮製。

這件事,再次點醒我們,關於俄羅斯同性戀者的困境。因為這些犯罪行為,並不是新現象,反而是「恐同症」的當代變形。

除了車臣 (Chechnya) ,俄羅斯的「反同性戀」暴力高峰期,大約發生在四年前。由民族主義者 Maxim Martsinkevich 領導其犯罪集團設下誘捕圈套,毆打並侮辱十幾名男同志。然而, Maxim Martsinkevich 和其集團成員的目的是為了堅守「反同性戀」的價值觀,而非劫財。社運人士則表示,最近的犯罪事件,則大多以掠奪金錢為目標。

現今,犯罪集團往往利用「同性戀在俄羅斯是個禁忌」,來進行犯罪。俄羅斯 LGBT 網絡的負責人 Igor Kochetkov 表示,很悲哀地,這個犯罪策略,在俄羅斯的「反同」環境下,其實非常有效,因為受害者面臨孤立無援的處境,往往不敢報警。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go to the police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reveal their orientation, and the regular homophobic statements from officials don’t exactly encourage them."
「人們不願意去警察局,因為他們不想透露性傾向。官方常有的恐同言論,讓他們難以發聲。」
—— Igor Kochetkov (the head of the Russian LGBT Network)

他補充:「俄羅斯的法律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同性戀者)而設立的。當法院受理一些異常案件時,那些案件大多被視為一般搶劫,其中的『仇恨因素』則很少被討論到。」例如:當 Martsinkevich 在 2014 年被捕入獄時,僅提及他的種族主義思想,而沒有針對他極端的「反同性戀」思想有所說明或解釋。

"When it’s clear homophobic crimes are at play, the state does everything to avoid prosecution."
「當針對同性戀的犯罪發生時,國家會盡力使之避免起訴。」
—— Igor Kochetkov (the head of the Russian LGBT Network)

由於受害者往往無法起訴犯罪,因此這些針對同志的約會勒索,已經變得愈來愈普遍。

根據 Russian LGBT Network 在 2018 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其 LGBT 社群裡,有五分之一的成員,表明自己是這類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僅有少數人向警方報案,以及更少數的人進行了合理的相關調查。

2017 年, 39 歲的 Yevgeny 也遭遇類似犯罪。當時,他鼓起勇氣和警方報案,但至今已兩年過去了,這件事仍然毫無進展,因為警方拒絕展開刑事調查。Yevgeny 認為,是警方在掩護那些犯罪集團。

相關社運人士和受害者說,俄羅斯政府的「恐同症」,其實默默助長了同志約會勒索的犯罪事件。


圖片|來源

只是「恐同」,也可能傷人

「恐同」,又稱作「同性戀恐懼 (homophobia) 」,它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對同性戀族群的排斥、反感或歧視。

儘管「恐同」者,不一定會實際做出傷害同志族群的行為,但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恐同」的社會氛圍或環境,也容易間接對同志族群造成傷害。

很多人說,自己不過是「恐同」,或是「不喜歡同志」,但從這些犯罪集團的策略與行動來看,光是利用俄羅斯的「恐同」環境,就足以迫害同性戀,讓他們成為犯罪集團的下手目標。這些犯罪行動,就是從意識形態上的「恐同」,到實際行使性別暴力的血淋淋實例。

即使是全世界第一個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荷蘭,社會仍不乏「恐同」陰影。 2017 年 4 月 2 日,一對男同志情侶走在路上,因牽手而遭到一群年輕人圍毆,倆人都受傷了。其中一位告訴 Dutch News 記者:「為了不激怒他人,我們通常不會在公共場所牽手。但那天我們以為街上只有我們兩人,沒想到卻忽然出現六到八名摩洛哥年輕人,當我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已經被其中三個人打倒在地。」(同場加映:「我們牽手反恐同!」荷蘭男人全球連線,牽手挺同志

儘管臺灣對同志族群的氛圍已漸趨友善,但從 2018 年末的公投結果;或是 2017 年 5 月 24 日釋憲,卻至今仍未完成修法的同性婚姻,都可以發現,臺灣在同志議題上,仍有一大塊進步空間。

「我們用小說來掌控現實/用詩來掌控幻覺/用身體掌控性別」——〈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潘柏霖

在成為男人、女人或其他認同前,我們首先都是人,無須急著分類,愛也是。

如果對同性戀族群的恐懼,已經直接或間接迫害他們,形成性別暴力,那麼我們是否該回過頭看看,是不是其實自己也是結構中的傷害因子?

文|內容議題實習生 Irene

參考|
[1] Gay hunters: How criminal gangs lure men on dating apps before extorting cash and beating them , The Independent
[2] 「恐同」不等於「性/別歧視」?──性別平權運動,是時候該為「恐同」正名,鄭凱元,換日線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

You might also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