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makTalk ~: 做個反叛社群的人:世界跑越快,你越要學著慢活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做個反叛社群的人:世界跑越快,你越要學著慢活



我們不容許自己漏接社群媒體上任一訊息,其實如此的「社群成癮症」,很可能導致人們無法承受資訊帶來的重量。作者認為,越是在這樣的世代,我們越要慢活。

文|艾瑪・甘儂

我不難想像,從現在起的二十年後,我們會發現社群媒體對大腦的影響,相當於吸菸對肺部的影響。

——楊希.史崔克勒(Yancey Strickler),Kickstarter 群眾募資平台執行長

我發現自己洗完澡後,常包著浴巾坐在床上,來回滑手機,幾乎停不下來。這讓我感到不安,我愛科技,而且我的職涯依隨科技而生,但是要平衡,不能淪為科技的奴隸,必須取得控制權。

為了不要崩熬,我們得建立一套關於科技的基本原則,但並不表示得購買奢華數位排毒套裝行程。想過一個沒有手機的週末,不需要花上一千英鎊,那太過頭了。

以前我在某著名的女性雜誌工作,我們會提案「十種數位排毒的方法!」,一週大概講個二十次吧。讓我惱火的是,這些如何關機的想法總是包裹著昂貴的糖衣:瑜珈避靜之旅、能擋掉推播通知的昂貴皮革包包、由健康大師所經營的遙遠療養勝地,總像是某種敲人竹槓的騙術,我不相信這些東西有哪一樣可以實際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

 

關機應該是關於如何應付某個週二下午的工作壓力,而不是在週末的奢華度假之後,一回來只覺得肩膀抽筋。你可以說我老派,但是我不認為正念應該附上昂貴的標價。

複合式工作需要高強度的自律,因此解決社群媒體瀏覽成癮問題非常重要。要想做更少、賺更多,表示要嚴格控管你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把更多的內容自動排程而非手動發布。

感覺起來我們確實活在一個萬事「緊急」的年代,琳恩.安萊特(Lynn Enright)在 The Pool 網站上有篇文章總結了這一點:「周遭充滿了燃眉之急,有貪吃的網際網路要填滿內容、其他的媒體管道要妥善應付,有想法、趣聞、圖片和謠傳,在推特、收件匣和 WhatsApp 群組裡,可能很緊急,你得趕快查看。」

能夠反抗其他人的催促、不用理其他人的緊急告示,感覺真的很好。為了能夠延續某些具有意義,甚至長遠來看能替我們賺錢的事物,我們不能落入陷阱,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 Snapchat 或 IG 上。有時候我們就是像倉鼠困在滾輪中一樣,點閱著必須立刻觀看的內容,否則可能就會消失。(延伸閱讀:

真正的生產力會出現在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在做什麼的時候,工作時去廚房喝第一百萬杯咖啡是浪費時間,漫不經心地瀏覽社群媒體也是浪費時間。

想要與我們的裝置保持健康的關係,就要在事發當下密切注意我們是怎麼浪費時間的。你是否一邊瀏覽然後意識到時間就這麼消逝了?你是否早早就寢,卻發現自己在睡前逛了整個網際網路?螢幕看太久讓你眼睛痛、眼神呆滯嗎?你是否發現自己看了一些讓你感覺很差的東西?

我認為處理這些行為的方法應該是要掌控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勝過戒除或是「治癒」我們的癮頭。要意識到自己太常上線,在捲入陷阱時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要更加留神,再次伸手想拿手機的時候,我們就得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

「成癮」一詞毫不誇張,每次獲得讚、留言或通知,我們都會分泌多巴胺——許多研究顯示,得到正面的線上通知給我們的感覺,就跟得到擁抱一樣。一般人每天會查看智慧型手機一百五十次,刷螢幕和觸碰則超過兩千次。(延伸閱讀:

根據消費者研究公司 Dscout 的研究人員指出,最重度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每天點擊或滑動他們的手機螢幕五千四百二十七次。如此成癮,我們在辦公場所中當然不會太有成效,我們坐在那裡工作一整天,卻不斷分心,因此我們需要學著離線才行。

然而要是我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縮短了,喜歡處理很多件事情,或是同時開啟許多分頁,那麼複合式工作法的興起很合理。這讓你可以一次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但是你也能很快跳到下一件事情同時維持掌控。

替自己工作的時候,你會更加意識到時間和產量,這是因為你獨自做事,沒有龐大的團隊。你比較不會想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手機上,因為你做的是你有熱情的計劃。但在辦公室裡無聊沒事幹的時候,我可不介意把沉悶的時間拿來滑手機。


圖片|來源

當然也有些關於年輕人與科技的有趣研究,科技巨頭的前員工駭人聽聞地坦承,他們知道自家的線上產品有多麽令人上癮。

《衛報》介紹賈斯汀.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的時候暴露了一則故事,這位美國軟體工程師在臉書工作的時候,創造了「讚」的按鍵。該訪問揭露了許多關於這個經典陷阱的事情,像是透過間隔發送推播通知,讓你更常查看手機,並且把社交網路的體驗弄得像是遊戲一樣(愛心、按讚、民意調查、分享)。

報導透露 「比較年輕的科技專家正在戒除自己的產品,把孩子送去菁英的矽谷學校,校內禁用手機、平板,甚至連筆記型電腦也禁止。」 另一位臉書前員工查馬斯.帕里哈皮提亞(Chamath Palihapitiya)在二○一一年離職,他承認「我們創造的工具撕裂了社會,影響了社會的運作。」

最可怕的是,他說漫不經心地滑手機並不是我們無意間落入的陷阱,而是顯然「就跟他們(科技巨頭)的設計師所預料的一樣。」如此誠實可能產生的建設性結果是,比較年輕的一代會更意識到科技背後的科學,以及個人使用方式可能造成的後果。

自知和自我分析是不讓科技太過控制你的第一步,更加了解科技實際上的製作方法則是下一個步驟,讓人能夠避免一輩子牽扯其中。如果更了解該設計或是構造,我們就能夠採取行動來抵抗其影響。

正如瑪莎.萊恩.福克斯(Martha Lane Fox)所說:「讓我們教育孩子,盡可能把我們所知的科技教給他們。我們需要超越基本常識來養育第一代的數位原生理解者——不像我們其他人,他們知道科技是怎麼做的、哪裡來的。」為了真正達到科技自主、培養膽量,我們必須更深入去了解,否則就只是盲目地上癮,沒有去探究在表面之下科技究竟對我們做了什麼、原因為何。

無止盡地瀏覽新聞也讓我們許多人生病了,資訊的步調持續不斷,記者潔絲.卡門斯(Jess Commons)最近在時尚網站 Refinery29 寫道:

「幾個月前,我這個成長完全、功能正常的人類女性,休假了將近一個月,起因是金正恩與川普之間的緊張形勢升溫。我知道大聲講出這種話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從「烈焰與怒火」(fire and fury)那天起,我整個人就一團糟。我有好幾天都坐在沙發上哭泣,不吃東西、看垃圾電影,不管任何人跟我說什麼,我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延伸閱讀:

我們的手機可以讓很棒的事情發生,但也可以是許多焦慮的來源,該是時候取得掌控了。我們需要設下個人的限度,不要為了關機而感到抱歉。有空休假絕對能讓我處在最佳狀態,讓我感到神清氣爽、動力滿滿、充滿想法,準備好要解決新問題。人絕對不可能一直百分之百地付出。

休息的力量

・休息能夠提升創造力。 

・離開某項專案,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項需要不同技能的計劃,或是以不同的方式動腦,能讓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暫時從某項工作中轉移注意力,可以顯著提升長時間專注在該項工作上的能力。

・正念專家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提倡十分鐘什麼都不做,認為這樣具有徹底改造的力量,這比聽起來還難,不過非常值得一試。

接納慢活

「慢活」感覺像是個時髦用語,但是遠遠不只如此,這是一項運動——而且你猜對了,是一項緩慢的運動。慢活本質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各方面採取比較慢的方法,所接納的生活型態與我們習慣的快速文化截然不同:慢通訊、慢食、慢時尚、慢生活。這種生活型態很難實踐,由於我們所處世界本質的緣故,新聞故事總在驗證以前就傳遍社群媒體,資訊就像野火一樣蔓延。


圖片|me_and_orla

我問過著名的攝影師暨受歡迎的 IG 網紅莎拉.塔斯克(Sara Tasker)對慢活有什麼看法,她累積了成千上萬的大量追蹤粉絲,透過慢活鏡頭呈現自己的生活,她的IG帳號 @me_and_orla 讓人看了就放鬆,與快節奏的生活截然不同,讚頌著寧靜的時刻。

她說:「我把慢活視為『忙碌』的解藥,有時候要用比較困難的方式做事——走路不開車、掃地不吸地,或者只是看著窗外的雨而不查看手機——這是集中注意的方法,停止向前衝。網際網路很棒,聯繫起我們與周遭的人,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安靜的時刻與自己連結,也與人類的偉大歷史連結,他們有時也會走走路、掃掃地、看看雨。在一個把生產力與價值畫上等號的世界裡,慢慢來可說是一種反叛的行為。」

本文摘自艾瑪・甘儂的《不上班賺更多:複合式職涯創造自主人生,生活不將就、工時變自由》。由時報文化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上班賺更多:複合式職涯創造自主人生,生活不將就、工時變自由》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