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makTalk ~: 鄭惠中暴力事件:打巴掌確實不對,但也別把嘲弄女性身體視為正義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鄭惠中暴力事件:打巴掌確實不對,但也別把嘲弄女性身體視為正義



日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遭受資深藝人鄭惠中賞巴掌,事件一出便引來各界關心與討論,討論風向也從「她施暴不對」逐漸轉向「她曾經是寫真女星,她犯賤」,網友將焦點轉移至對女性的年齡和身材嘲弄,其實何嘗又不是一種暴力?

2019 年 1 月 22 日,暴力行爲再發生的一天。

現任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出席由華視所舉辦的「關懷演藝人員春節餐會」,期間起身逐桌敬酒時遭人用力打巴掌,突然其來的攻擊讓鄭麗君措手不及,錯愕道:「怎麼可以這樣子」打人女子賞完巴掌轉身就走,記者上前訪問才知這名使用暴力的女子,是現年 67 歲的資深藝人鄭惠中。

鄭惠中當下受訪表示自己因為鄭麗君推動「拆除中正紀念堂」、「去蔣化」早已不滿許多,並說道「這種人,我打她算是剛好而已」。施以暴力的一方,當下沒有愧歉之意,此新聞畫面一出立刻引起雙方支持者互相在網絡上筆戰,討論的話題也從暴力行為本身,延伸至對年長女性的嘲弄與揶揄。

今天,讓我們以兩個方向觀察整起事件,當立場不同時,我們可以如何交流討論?暴力是否真能解決眼前問題?以及此事件中的另一種暴力型態:對施暴者年齡及身材嘲弄是否超過理性討論範圍?


圖片|截圖自三立新聞網

我不認同你,所以我打你

資深藝人鄭惠中,因為不認同文化部長鄭麗君推動「轉型正義」,在餐會上打了鄭麗君一巴掌。事發至今兩天,雙方都公開表示各自立場,也陸續有不同針對此事件的討論聲浪出現,依照時間軸推移,有關暴力的兩方行動如下:

2018/1/22 午間,鄭麗君出席餐會被鄭惠中摑掌;隨後鄭慧中受訪表示「打人是剛好而已」

2018/1/22 下午三點,鄭麗君在臉書上表示「應該冷靜面對衝突,不要使用暴力」

2018/1/22 下午五點,鄭惠中出席記者會表示自己情緒失控,對暴力行為道歉,但不對「抗議去蔣化」道歉

2018/1/23 早上,鄭惠中前往文化部欲當面道歉,未見到鄭麗君,再次重申自己不為抗議去蔣化道歉

2018/1/23 下午,鄭麗君受訪表示暴力行為不該合理化,也不該鼓勵;同時鄭惠中前往台北地檢署應訊

引發暴力行動的原因,乃是兩方在立場上的不同。鄭麗君推動「轉型正義」,認為轉型正義不是去蔣化,而是再民主化的過程。鄭慧中反對拆除中正紀念堂,認為是傷害中華民國,更甚認為是官員為求升官所採取的行動。(推薦閱讀:

兩方的立場是如此不同,卻又是如此同時愛著臺灣這塊土地,都想著能夠為臺灣保留/創造些什麼。應該要有機會讓雙方理性交流溝通的,只不過鄭惠中早了一步,在開始溝通以前,先使用了暴力引起關注,也一解自己心頭之快。


圖片|截圖自鏡週刊

立場的不同,是否真的只剩下暴力一途才能解決?在事件一出,引起輿論譴責暴力行為的同時,就可以知道大部分臺灣人的共識是「暴力是不對的」。也因此,施以暴力的鄭惠中遭到了輿論撻伐與大批網友的批評。

只是,在這些批評中,討論的風向似乎逐漸轉向。

我打人,和我曾經是寫真集女星,有什麼關係?

近日關於打巴掌事件的討論熱度不停在網路上蔓延,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讓討論風向從暴力事件本身,擴散至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對話,再延伸到施暴者鄭惠中的過去。

從人物過去生活脈絡開始探尋施暴原因,是理性且有根據的分析。但倘若只是將過去經歷翻出,百般嘲弄與攻擊,又何嘗不是一種暴力?國內媒體透露鄭惠中原名鄭心儀,活躍於 60、70 年代,曾經是中視的簽約歌手,還自願投入義警行列。白天是女義警隊行政,晚上在歌廳駐唱。

只是在 1981 年所拍攝的寫真集,如今被網友再度翻出,引來大批民眾留言表示不滿,直言「爛人」、「犯賤」、「過氣藝人搏版面」等強烈攻擊字眼。


圖片|截圖自臉書

事發兩天後,討論風向已經從暴力行為本身,延伸至人身攻擊,網友將焦點轉向嘲弄鄭惠中過去的同時,也是在嘲弄女性的衰老與身材。這樣的留言攻擊,其實與鄭惠中施加於他人之身的暴力是同等的,只不過一種是肉身可見的肢體暴力,另一種是隱藏在螢幕後的網路言語暴力。

我們希望,也應該在討論時事議題的同時,著重事件與行為,而非轉而攻擊女性身材與衰老。

身材如何,和打人事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絕對不是暴力

每個人,每一天,都帶著不同的關心與在意和他人相處、社交,來自各方的價值觀互相交融,激盪出更豐富的討論和關係,正是生活能感到豐富的原因。在交融的同時,也會有彼此價值觀衝突的情況發生,而大部分衝突發生的原因,是來自溝通雙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此次鄭惠中暴力事件,也驗證了這個原因。

她在賞完鄭麗君巴掌後受訪表示「傷害國民黨、傷害中國民國,就是你們(指鄭麗君)升官的機會。這是我的認為,這是我的認為。」


圖片|截圖自三立新聞

鄭惠中連說了兩次「這是我的認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他人,假設他人就如同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樣,也難怪暴力事件就如此產生了。若真想要兩個不同立場、不同關心的個體產生有效溝通,心理學家林盈璋曾在女人迷發表文章,認為有五個步驟可以逐步實行(推薦閱讀:覺察情緒與有效溝通:別讓立場,阻止溝通

1. 覺察情緒

溝通的過程裡除了針對核心問題丟出想法,也可以隨時注意對方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倘若情緒逐漸高漲,無法保持理性與冷靜繼續討論,也許就是溝通需要暫停的時候了。唯有保持理性,溝通才能有效進行。

2. 離開情境

如果當下不能離開情緒逐漸失控的情境,不妨拿出任意兩個物品,讓自己抽身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兩個物品各自代表的溝通立場。

3. 改變時空

衝突的起因,來自雙方都以各自立場出發,導致各說各話。試想一下周圍的物品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角度,各自會怎麼思考與溝通呢?

4. 理性判斷

再跳脫當事人身份,以第三者角度看看眼前這兩個物品代表,並深想該如何處理,雙方才能獲得有效的「解決問題」?

5. 勇敢選擇

當自己已經用當事人和第三者身份分別感受不同立場,釐清問題核心後,就勇敢的下決定吧!針對核心議題,選擇該如何做,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擁有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情緒是人類的珍貴之處,但如何接納與掌控自己的情緒,不讓情緒影響自己真正想傳遞的意念也是人類終其一生都在探尋的課題。

這篇文章,致所有曾在不同立場的討論中產生分歧的你,無論結果是否與初想相同,我們都應該,甚至是開始學習,在溝通中保持理性,有效且真實傳遞自己相信的價值。


来源:Asia Travel Book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

You might also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