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makTalk ~: 一甲子看盡台灣汽車工業盛衰 PART1 (共計4個PART)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一甲子看盡台灣汽車工業盛衰 PART1 (共計4個PART)



■Part1. 50到90年代的成長與茁壯

相較於國外動輒百年起跳的歷史,台灣汽車工業從萌芽至今,不過就是60多年的時間。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一來告訴你。

一、國內汽車產業的濫觴

台灣的汽車工業,始於50年代。當時馬路上已有少數汽車行駛,但只有達官顯要才有辦法負擔得起。1953年,政府核准嚴慶齡創辦「裕隆機器工廠」,是現今裕隆集團的前身,但初期裕隆只生產柴油發電機和汽車零件,直到1956年才與美國Willys車廠(Jeep的前身)合作生產吉普車,並於1957年環島路試成功,為當時戰後百業待舉的台灣帶來不少希望。

裕隆更在1957年和Nissan簽訂了技術合作計畫,隨後於1960年生產青鳥1200c.c.小客車,讓台灣正式跨入能夠自己組裝生產小汽車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還同時有三陽電機廠(三陽工業前身)和國產汽車(台灣首家汽車銷售商,初期為裕隆汽車總經銷)等公司的成立,為國內汽車產業的開端打下基礎。

▲裕隆汽車廠的成立,在當時起了帶頭作用,讓台灣諸多產業的發展得以加快腳步。

60年代全球汽車產業仍以西歐和美國為主角,日系車則是從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才開始崛起。當時台灣的汽車生產規模和技術,只算是「幼幼班」,而政府為了扶植相關產業發展,祭出了多項法令──像是1961年的「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1964年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一直到1972年的「促進汽車工業經營方案」等等,都是以法律明文限制或是利用關稅制度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甚至在70年代還曾一度停止開放小客車的進口,讓大家有錢也買不到進口車,造就了國產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景況。等到1977年政府再次開放歐美小客車進口時,這時的國產車腳步已跟不上進口車水準,品質落差也相當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現存或是曾在台灣汽車工業史上舉足輕重的汽車業者,都是於60年代所成立,包括1965年的太子汽車、1966年的三富汽車及1969年的中華汽車。此外,在1968年政府正式開放小客車進口後,隔年中華賓士就成立並取得Mercedes-Benz的台灣代理權,另汎德公司也在1970年設立,讓台灣汽車市場正式進入有進口車可買的年代。

▲圖中的W108是現行S-Class的老祖宗,中華賓士首波導入車型中就有它。

二、進口車加入競爭行列

在70年代初期,即便市面上已有不少西德生產的新車可供選擇,但一部M.Benz少說要價30萬元,相當於一間台北市精華地段的三房公寓,因此多數消費者(這些人的口袋其實也必須有點深度)仍會選擇國產品牌,像是裕隆速利、福特跑天下等,便是當時最熱銷的車款。1977年,三陽汽車將銷售多年的富貴600小轎車停產,改生產初代Civic,受到中產階級買家的熱烈歡迎,也開啟了叱吒國內車壇三十年的「喜美」傳奇之路。

▲此為日規版初代Civic,初期曾少量引進,但1977年後則由三陽汽車國產化生產。

你知道最早將歐系車國產化的車廠是哪家嗎?答案是「羽田」。羽田機械早在1964年成立,但初期只生產機車零件和車身,直到1976年才和Peugeot簽約合作,1979年開始生產504,隨後更陸續將505、305、405等車國產化,在八○年代可說是相當風光。不僅如此,羽田的觸角還伸及日系車,在1982年和Daihatsu簽訂合作計畫,隨後更與三信商事合作生產祥瑞小轎車,在當時也是造成一股轟動。

為了讓國產車能再次振作,政府於1979年公佈了「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也就是俗稱的大汽車廠案;簡單來說,這是個由經濟部主導、中鋼負責、協請日本Toyota原廠提供技術支援的政策,目的是為了籌備一個年產量可達20萬部的小型車生產工廠。但可惜最後因技術移轉問題終究無法達成共識,在1984年宣告失敗。隔年,政府祭出一連串新政策,包括調降進口車關稅、降低國產車零件自製率門檻,並放寬整車裝配廠的設立標準,從這時開始,台灣汽車市場可說是正式邁入自由化競爭時代。

三、國產、進口共榮的黃金年代

台灣汽車市場最為蓬勃發展的年代,當屬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這將近十年的期間。此時國內汽車廠陸續有大慶(生產Subaru)、國產(生產Citroen商車)、太子(生產Suzuki Escudo)和慶眾(生產VW T4)等加入陣容,各家業者更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新車型,像是裕隆飛羚101/102、大發銀翼/新象、大慶金美滿等車款,提供了十分多元的購車選項。

▲飛羚101在1986年上市,算是台灣第一款由國人參與研發的車型。

如果預算較為充足的消費者,想買一些平價進口車,在九○年代初期更是多到讓你眼花撩亂。喜歡英國車的,有Rover、MG可選;喜歡法系車的,Peugeot、Citroen和Renault全員到齊,部分車款還同時提供進口與國產選項(如Peugeot 505);此外還有來自西班牙的Seat、義大利的Fiat/Lancia/Alfa Romeo,甚至連俄羅斯的Lada都曾來參上一腳。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別忘了還有美國車!在經濟起飛的80年代,當時Cadillac的地位可是和雙B平起平坐,也帶動了GM旗下其他品牌聲勢的水漲船高。

除了Oldsmobile、Pontiac、Chevrolet、Buick之外,資深讀者應該還記得曇花一現的Saturn和Geo,以及Ford旗下的Mercury、Chrysler集團的Dodge等等。只可惜這些車買的時候挺划算,修起來可不得了,再加上妥善率不及德國車,且不少是由水貨商所引進,買沒多久就變成孤兒,不只中古車商視為洪水猛獸,二手價格更是讓車主吐血,沒幾年就成為馬路上的稀有款,連帶讓品牌形象跌至谷底。因此即便後來部分品牌有代理商願意接手重起爐灶,無奈消費者心裡多半仍有芥蒂,結局並不美好;目前只剩法系的Peugeot和Citroen有總代理支援,對比二十多年前的輝煌盛況,不禁讓人唏噓。

▲80年代的進口車中,絕對少不了「飛雅特」。圖中的Uno,更曾開出不到33萬的車價來搶市,是平價歐系車代表。

▲目前是VAG旗下一員的Seat,當初以「喜悅」之名引進國內,主打Porsche調校的噴射引擎,曾創下年販五位數的輝煌紀錄。

▲1986年問世的初代Mercury Sable,國內曾由貿易商貂族汽車引進,是美系車全盛時期的代表。

▲即便Citroen目前由寶嘉聯合所代理,但路上能見度頗低,很難想像八○年代時的風光榮景。

文章來源:Goo車訊網


The post 一甲子看盡台灣汽車工業盛衰 PART1 (共計4個PART) appeared first on 必PO TV.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


-->

Share this interesting post:

You might also interested in: